您的当前位置:东戴河房价 > 东戴河新区房产新闻 >

房地产假借PPP融资考问地方监管

2020-08-10T10:53:46   来源:东戴河房产信息网   浏览次数:787

  北京商报讯 (记者 蒋梦惟 林子)在PPP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冒出的同时,PPP背后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在不断显现。8月1日,北京商报记者从财政部获悉,财政部副部长在进一步推进PPP规范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,目前PPP发展不规范还存在三大难题,分别是房产项目伪装PPP融资、10%支出上限“虚化”、运营内容“淡化”。业界指出,实际上这三大问题都在拷问着地方对PPP项目把关的尺寸与松紧度,在推广与支持PPP的同时,财政部未来还需用更加严谨、专业的论证和更加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,杜绝包装PPP事情的发生。

  具体来看,史耀斌指出,目前有一些地方政府将等纯商业化项目拿来包装成PPP,借助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对PPP的“绿色通道”,实现快速审批和融资,会绕过相关产业政策监管,影响宏观调控效果。

 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表示,由于PPP项目拥有一定的扶持政策,所以融资相对更为方便快捷,有部分开发商就会将纯商业化的项目包装成承担了公共职能的PPP项目,例如该项目的主要内容就是住宅,但在申报时,开发商将项目描述成体育场馆等公共运动类场所,同时在小范围内配建住宅,这样就能包装成具有公共职能的PPP项目,从而更快获得融资,但在实际建设时,开发商会将运动设施的规模相应减少,最终成为伪PPP项目。赖阳建议称,未来财政部还需要加强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监督机制,用更加严谨、专业的论证和更加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。

  对于房地产项目伪装PPP项目一事,史耀斌也指出,未来在推广PPP项目的同时,财政部仍需对不属于公共服务的纯商业化项目,以及仅涉及建设、无运营内容的纯工程项目准确界定。

  而除了上述问题之外,史耀斌还表示,对于PPP项目支出责任不得超过预算支出10%的规定,一些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,把关不严、执行不力,还有些地方政府能力不匹配,对当地财力和支出责任测算不准确,导致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流于形式,失去了“安全阀”功效,很可能加剧财政中长期支出压力。同时,一些地方政府也更看重“上项目”的短期目标。两方“一拍即合”,导致部分项目“重建设、轻运营”的倾向仍然严重。

  对此,未来财政部还会继续强化财政承受能力论证10%“红线”的硬性约束,各地要建立PPP项目财政支出责任统计监测体系,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接近或超出10%红线的地区,要进行风险预警。

东戴河房产信息网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东戴河房产信息网”或“责任编辑:东戴河房产信息网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版权均属东戴河房产信息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,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,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,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,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也不代表东戴河房产信息网赞同其观点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,请与著作权人联系,并自负法律责任。